全球微速讯:《守望先锋 归来》发售预告公开 国服10月5日上线
其次,需要实现以推动业务转型升级、推动管理转型升级两大升级目标为代表的高质量发展变革。
与会嘉宾认为,新产业,新就新在适应新形势、立足新要求、满足新需求,更需要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政府、企业、高校、媒体等应携起手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为新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务实、精准、可操作的方案。
金秋9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深圳蛇口,来自各行业、各领域的300多名嘉宾齐聚于此,探讨新时代下产业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新活力新经济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今年17月,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6%和8.6%,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网上零售额47863亿元,同比增长29.3%。杜兰介绍,科大讯飞推出了智慧教育产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每个孩子都接收到定制化的信息,从而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帮助。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经济正在依托算据、算法、算力和平台,快速向智能生态演化。
产、学、研、用,一个也不能落下。如何催生新动能带来新发展,已成为新课题。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地位逐渐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区域合作,不断优化区域结构,激发各区域发展潜能,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2015年《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东北振兴政策红利持续发力。东部地区生产总值于2005年首次达到10万亿量级,并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突破20万亿和40万亿整数关口。从城镇化率看,各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更加趋于平衡。
2017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84595元、48747元、45522元和50890元,反映各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整体相对差异水平的变异系数[1],由2003年的峰值0.44下降到0.318,人均最高的东部和最低的西部之间的相对差值,由2003年的2.5倍缩小到1.9倍。2017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圈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19.3%、8.9%和9.7%,三者合计占比为37.8%,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为推进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一中心、四区是对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新时期特点,在这一新的定位下,中部地区将迎来新的黄金发展十年。(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持续发力。
特别是近年来,中部地区现代装备和高技术产业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实现了高速持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富士康、京东方等一些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在中部地区完成产业布局,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2017年,东部和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2.0%和37.3%,比1978年下降了14.8和27.0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为45.4%和41.8%,与1978年大体相当。全国能源原材料供应重点地区的地位更加巩固。(二)中部崛起实现跨越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为解决日益凸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在三大战略的引领下,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一带一路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最薄弱的方面,也是长期以来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率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一马当先,保持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居四大区域之首,比中部、西部、东部地区分别高1.0、1.0和2.4个百分点。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东北地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公式为: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
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效促进了西部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及化工、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特色农牧业及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振兴东北战略提升装备水平,国企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各区域经济总量均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不断跨上新台阶。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成为引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
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准确,促进中部崛起。例如,东部地区自2012年起,结束了1991年以来长达21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阶段,转为一位数的中高速增长,同时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逐渐转换,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同时,京津冀三地不断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二、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性持续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五横四纵四出境运输大通道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先后投入运营。北京市2017年重点工程安排了9项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5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80亿元,占重点工程年度投资计划的10%。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已有10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东北地区国企改革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
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17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约20%。
40年间,在总量快速提升的同时,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业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东北地区省份数量较少,地区生产总值尚未达到10万亿量级,于2012年首次超过5万亿。
2015年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启动,带动东北地区经济开始走出一度陷入的困境。2017年,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3]为3387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434.2倍,占全国比重由37.7%提高到82.5%,高居四区域之首。(一)区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型水轮机组、大型风电机组、大型核电机组、30万吨油轮、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在东北实现国产化,其中高档数控机床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山西等大型煤炭基地基本建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快速发展,持续稳定保障全国能源供应。但从2012年以来,各区域第三产业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56.4%、46.9%、49.8%、71.2%,除中部地区外,其他区域第三产业均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充分利用其东北亚核心地带优势,加强对外经贸往来,2017年,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487.5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9.3%。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又推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推动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差距经历了一个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